一、兴发集团的发展历程?
兴发集团发展历程如下:
1、80年代初,在中国广东佛山南庄这片热土上,广东的地缘优势及改革开放先行优势成为了兴发喝到了铝材市场的“头啖汤”的关键性因素。1984年,创办了兴发的前身“兴发铝型材厂”,起初搭建的厂房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从台湾引进2台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开始了产品的调试阶段。邀请国内有名的挤压工程师作为技术指导,经过反复的试验,于1985年5月第一批门窗铝型材挤压成功,兴发厂铝型材生产正式投产。
企业成功投产后不久,当时兴发正赶上了全国大兴土木与基础建设的良机,凭借先进的铝材生产线、高质量产品与大胆的市场策略,使兴发在的国内同类名牌中胜出。1986年10月,兴发成功攻克了玻璃幕墙铝合金型材研究开发的难题,成为在广东首家生产大型玻璃幕墙铝合金型材企业,率先在中国本土实现了自主技术与产品生产,结束了中国建筑历来依靠进口材料安装大型玻璃幕墙的历史,同时也宣布中国铝合金型材行业跨入国际行列的开始。并在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中国首家大批量生产铝合金型材的乡镇集体企业,打破了国有铝型材厂独占市场局面,开创了中国铝型材市场的新纪元。
兴发建厂初期确定的十二字方略——“技术兴厂、管理治厂、质量保厂”,管理工作的四大杀手锏——“严”“明”“高”“精”(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工资要高、人员要精),独具一格,使其傲立于广东乡镇企业潮头。日后兴发成为全国铝材行业技术领军企业,在全国同行首先建立国内铝型材技术研发中心,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建筑铝材生产基地,是铝材行业“专利试点”单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无不与此战略管理方针息息相关。
2、1991年,“兴发牌”产品被广东省工商管理局评为广东省铝型材行业第一个著名商标。7年的磨练,就创造出“兴发牌”这个广东著名商标,这是当时广东省铝材行业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对兴发产品7年坚持质量品牌做法的认可。
1993年5月,中国现代建筑史上著名工程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工程,塔高468米,最终决定选择兴发产品,足以证明兴发铝型材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得到专家及各界的肯定认可。 1994年,“兴发牌”产品获得美国太平洋海岸建筑工业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中国行业唯一获奖的产品。1996年,“兴发牌”铝合金建筑型材,被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同年兴发公司被国家建设部指定为全国首家建筑铝型材生产基地。
90年代末,国家市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乡镇集体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进入改制期,兴发迎来了关键性的转折点。为了不让自己辛苦经营壮大起来的企业走向衰落,创始人之一的罗苏先生再次担起重任,将兴发成功由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此后为了应对改制后的市场变化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兴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从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化制度过渡,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与高校、研究院共同建立广东省铝型材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制后第二年,产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利润节节攀升,公司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进入2000年,兴发把市场扩大到了国外,集装箱铝材技术的创新打破了韩国知名铝业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经营收入突破十亿大关。至2001年,兴发铝业成为了当时广东省铝型材制造业内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兴发牌”扬名国内外铝材行业,在众多铝材厂中脱颖而出。
2002年9月,由南海市政府主办的“兴发现象”与南海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兴发集团会堂举行,把一个企业创立品牌、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请来国内一批知名经济学者专家深入该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一次盛举。同年兴发荣获“WQC国际质量之星金奖”,并加入了“国际认证联盟”(IQNet),兴发产品被确定为中国铝型材行业内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同时,北京人民大会堂重新修缮改造唯一选用我们兴发铝材,代表了一个民族行业最高端品质的优势。
2011年广新集团以单一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兴发铝业,成功将兴发从上市民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与民营混合制企业,并且迈上了战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借助广新集团的优质雄厚的资源平台与精细化管理理念,改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集团管控化管理,调整完善产业结构,使得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年荣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门窗型材十佳品牌”之首;2012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建筑铝型材二十强企业第一名”, 2013年被评为“国家标准示范基地”及“国际标准示范基地”的称号。
2014年兴发启动了铝模板项目,逐步打造以铝加工为中心集原材料、制造加工、门窗幕墙应用系统、工业产品的一条产业链,开启了产业链相关多元化时代,这对兴发又是一次巨大的蜕变。正如兴发集团刘立斌董事长在兴发三十周年庆典上所言“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如果没有变革的基因、变革的追求,我们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企业的变革没有终点。”
5、兴发34年打造核心技术和质量丰碑,现已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蝉联三届被评为“中国建筑铝型材第一名”,其中的荣誉不胜枚举,其成功源自于高目标的追求、严格而精细的管理、精良的技术装备和客户一贯的信赖与支持,兴发一直在用“创新兴发”、“绿色兴发”、“人文兴发”、“梦想兴发”勾勒它的百年兴发宏伟蓝图。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兴发未来仍任重道远,但是初心不忘,将继续向着创百年品牌,建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前行,引领中国铝型材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科隆集团的发展历程?
1921 年路德维希-科隆开始生产转子流量计。1936年公司从租用的地方搬到公司自己拥有的建筑中。而这一切却在二战中被毁坏了。
重新开始
在 1949年,路德维希-科隆的孙子克里斯蒂-拉德马科-杜比克加入了公司。在他的领导下的科隆虽然当时的职工总数只有8个人,但却开始崛起为流量测量装置的主要生产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巨大变化
在1970年底克里斯蒂-杜比克放弃了其常务董事的职位成为董事长。现在这个公司在麦克-杜比克(控制和人力资源)和施蒂芬-诺伊伯格(销售与市场)的领导之下。
我们的目标
我们有能力提供流量和物位仪表,以我们具有的先进技术产品和测量领域的解决方案为全世界范围的主要工业市场提供服务。
我们的用户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并达到用户对价值、质量和服务的期望。我们将使我们的用户树立信心把我们作为公平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我们的员工
我们的员工是我们的巨大资本。我们重视员工个体的创造力并为其提供有益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为公司出谋划策的环境。
我们的独立性
我们创造充分的利润满足合作的增长,同时我们保持公司财务的独立性,保证我们的用户、员工和股东获利。
我们的未来
我们处于工业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可以预见市场需要的变化而调整我们的生产,用先进的产品和创新的技术不断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远洋集团发展历程?
1. 远洋集团的发展历程是较为成功的。2. 远洋集团在成立初期,通过积极拓展房地产业务,迅速壮大了自己的规模,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远洋集团还积极参与了一些重大的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3. 在发展过程中,远洋集团不仅注重自身的业务拓展,还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参与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此外,远洋集团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4. 未来,远洋集团将继续致力于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并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得力集团发展历程?
1988年,得力文具前身——宁海县文教用品厂成立 。
1992年,得力集团雏形——宁波新时代文具有限公司成立 。
2000年,宁波得力电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
2001年起,得力集团每年均保持1亿元的年递增速度快速发展。
2002年,宁波得力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成立 。
2004年,宁波得力办公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得力黄坛工业园投入使用 。
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亿。
2007年,宁波得力装订设备有限公司成立 ,全球营业收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5000多名员工遍布全国29个省市,集团成立泰国销售分公司,标志着得力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也标志着得力的战略远景:“让世界每个办公室都有得力”又成功的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得力启用新VI系统,品牌形象升级 。
2012年,得力集团总部大楼正式启用 。
2014年,得力品牌由“得力文具”升级为“得力办公”,提供办公整体解决方案 。
2015年,得力二期工业园开工建设,全面推进工业4.0,打造 “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
2016年9月,得力成为“G20杭州峰会”官方指定办公用品品牌 ,同年,宁波得力工具有限公司成立 ,得力多工作场景整体解决方案实践 。
五、白象食品集团的发展历程?
白象食品集团是一家知名食品公司,其发展历程如下:白象食品集团经历了从小规模企业到大型食品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创立之初。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最初只是一家小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然而,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白象食品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白象食品集团逐渐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在国内外开设了多家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公司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白象食品集团还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目前,白象食品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食品企业之一,产品涵盖了多个品类,包括方便食品、调味品、饮料等。公司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未来,白象食品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
六、蒙草集团的发展历程?
蒙草生态,是以驯化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为主的公司,是中国草原生态修复的引领者。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构建蒙草“产业生态圈”。蒙草最草的前身,和行业内的企业都比较像,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西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在西北地区做园林、做养护的成本是很高的,草原上的植物很好养护,就确立了“草”这个发展方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公司的三个方向。
第一:生态修复。驯化乡土植物,利用种质资源、大数据和生态标准进行环境修复。涵盖草原、矿山、盐碱地、垃圾场、工业废弃地、戈壁、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修复及节水园林、生态景观建设,并相应形成一系列地标、行标及国标,有《北方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北京区域绿地节水技术规范》、《荒废土地恢复草原植被技术规程》、《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内蒙古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通过选育原生植物种类量化配比,恢复“人草畜、水土气、微生物”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
第二:种业科技。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坪、草地、草原的土壤、种质资源研究及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支持,集植物科研、技术服务输出、种苗草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提供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用种、乡土植物种苗、牧草草种及科技服务输出,支持“生态修复、生态牧场、现代草业”的发展。
第三:现代草业。依托“生态修复和种业科技”的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中国牧草专业供应商”, 打造“草原修复、种植、收购、进口、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全产业链运作,进行优质天然牧草、人工牧草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细分马草、羊草、牛草等草产品品类,创新“牧草银行”模式,建设运营口岸,保障草产品稳定供给和品质安全。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蒙草只是卖草的,但是其实不是,草只是我们核心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生态建设,大生态体系的研究还包括植物种类、水系治理、土壤修复等。相比而言,植物在生态系统的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植物本身像人体当中心脏一样,是个动力源,连接地上地下的空气、土壤、水循环,所以我们要以植物去修复生态环境,就是因为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独特。
蒙草生态是以驯化乡土植物为核心的生态公司,还成立了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所,在北方地区有哪些典型的乡土植物驯化呢?
比较典型的就是崂峪苔草,它常见于房山,是扎根北京的“老资历”植物。还有华北地区的蓝盆花,紫色小头的花,它们在我们的城市修复和建设中都能起到很漂亮的妆点作用。还有一植物名叫塔头黄芩,常用于水土保持,黄芪本身也是药材,野外生长在华北区域内,矮生匍匐生长的,作为我们极力推广应用的乡土植物代表,公司在通州示范基地把它用于边坡植物。
乡土植物驯化,应该选择观赏性好、抗寒性强、耐旱性好的品种,利用它的优势基因,扩繁培育,不断优选。因为本土植物本身对当地环境较为适应,优中选优往往比其他外来引进植物能够满足需求。
公司成立的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所是蒙草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特性设立的,致力于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京津冀乡土地被植物资源的搜集、评价、应用、培育及扩繁推广,以京津冀乡土植物资源为素材,以节水园林和生态景观应用为方向,通过“选—育—繁—推”,收集和评价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而蒙草集团在全国都进行了这样的布局,根据当地环境的不同特性,成立不同攻关方向的研究所。依托“种质资源研究”与“草原生态大数据”,坚持“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先科研后修复理念,在草原带、沙漠带及国内外,适地适情的建立了抗旱植物研究院、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乡土植物研究院、耐寒植物研究院、荒漠植物研究院、盐碱地改良研究院共10家大生态研究机构。
七、通威集团的发展历程?
通威集团是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并在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集团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的2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4万人,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2004年上市,股票代码600438)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系四川首家年度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农业上市公司,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20余年全国领先。[1]
2019年,通威集团继续荣列“中国企业500强”。[2]2020年9月10日,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第80名。
八、泰宏集团的发展历程?
1992郑州泰宏房屋营造公司
1996河南省泰宏房地产有限公司
1997郑州市泰宏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1998郑州瑞泰监理有限公司
1999郑州泰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00河南泰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1河南文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02河南宏泰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2007河南宏基工程检测公司
2008郑州鼎盛置业有限公司
2010河南建业泰宏置业有限公司
2011 ……
九、双汇集团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创新,搞活企业求生存
1984年,万隆当选漯河肉联厂厂长,当年即盈利,结束了26年的亏损历史。[8]为维持企业运转,万隆带领职工们杀猪、宰鸡、宰牛、宰兔、宰乳猪,从资不抵债的小肉联厂,到全球规模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9]
90年代——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肉类工业。
为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双汇还引进、吸收、消化世界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肉类工业,先后从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引进5000多台设备,把世界的腌制技术、乳化技术、冷分割技术、保鲜技术应用到了中国肉类工业。[9]
新世纪——专业专注,成为中国最大肉类加工基地
2000年双汇率先从欧洲引进国内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并且把冷链生产、冷链运输、冷链销售、冷鲜肉连锁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肉类第一品牌。[10]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连续多年居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
十、2021美的集团的发展历程?
在明确“四大战略主轴、五大业务板块”半年后,面对国内外政经持续多变等一系列错综复杂局面,美的集团2021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从中释放出企业“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战略下的经营韧性,更释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永远没有止境。
美的集团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8.10亿元,同比增长24.98%;归母净利润150.09亿元,同比增长7.76%;扣非净利润146.37亿元,同比增长8.76%;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01.76亿元,同比增长9.62%;基本每股收益2.17元。自有资金1230亿元,经营性活动现金流202亿元,现金流相当充沛。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家电圈:令人惊喜的并不只是美的集团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商业局面中,仍然保持着规模与利润的高质量增长,关键在一系列面向未来新兴业务上同样展现出广阔的增长潜力:TOB业务多点开花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并跨界医疗、出口增长迅猛实现全球化的新突破、全屋整装解决方案及智能家居加速落地、新零售新渠道等线上线下全网同时引爆,同时库卡机器人业绩快速提升中国市场飞跃增长、AI科技家电品牌COLMO成绩显著、中高端产品占比稳步上升等。
新赛道上演“厚积薄发”动力
作为一家覆盖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和数字化创新业务五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科技集团,美的集团目前已经形成TOC、TOB两大业务体系的“新战车”。2021年半年报的发布,则进一步让外界看清美的集团在TOB业务上的“厚积薄发”快速增长的动力和潜能。
2021年上半年,库卡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9%、达到15.287亿欧元;订单量为18.882亿欧元,同比增长52.2%;同时,库卡在中国市场更是上演“突飞猛进”新速度:订单量达到3.571亿欧元,同比增长43.2%;销售收入2.623亿欧元,同比增长97.2%。
库卡机器人只是美的集团TOB业务“冰山一角”。以美的机电事业群为例,作为全球领先的核心部件企业,产品线涵盖家电部件、汽车部件、工控部件、3C产品部件四大类,不仅服务美的,还为全球多领域数千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并于今年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核心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同时在家电芯片产业布局多年,产品涵盖MCU、功率、电源、IoT等相关领域的芯片技术基础上,今年逐步拓展工业领域和汽车领域的芯片。
继去年成功收购合康新能,美的加强了在工业自动化与电力电子软件驱动领域的产业布局,提升工业自动化产业链协同能力。同时又通过收购菱王电梯,实现在能源、暖通、电梯、楼宇控制等全线业务占位,为美的“智慧楼宇”新模式完成战略闭环。此外,今年美的又斥资23亿元投资医疗器械公司万东医疗,介入影像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生产,以及影像诊断服务,进一步增强美的在医疗领域的影响力。
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及其它制造业等TOB业务的营收为127亿元,同比增长33.3%,这一增速高于美的集团整体营收增速,释放出TOB业务正在成为公司未来几年发展和增长的新引擎。展望未来,美的表示还将基于打造多行业、多场景、集成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为商业客户、商用市场和商机管理构建全价值链的履约交付管理能力,搭建B端售后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最终实现“B+C”双轮驱动并重发展的新赛道。
领跑美好生活,实现家电全球引领
过去半年来,中国家电产业直面“后疫情时代变数不断、大宗原材料持续上涨、社会经济持续波动”等复杂经营局面下,美的集团的家电业务通过“以用户为中心,聚焦场景化产品布局,持续推动全价值链优化,实现业务场景、产品和服务升级”,积极探索“面向用户分层匹配多品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传播,为终端零售与用户运营赋能”,从而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2021年上半年,家电业务线上全网销售520亿元,同比增长20%;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家电全品类连续九年第一的基础上,还在拼多多、抖单、快手等新渠道实现新的销售与用户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美的电商销售占比继续保持在45%以上,线上与线下市场进一步加速融合。
AI科技家电品牌COLMO,实现零售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80%。美的主要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全线上涨,其中单价1.2万以上的空调,单价1.2万以上的洗衣机,单价1.7万元以上的冰箱,市占率最大涨幅为7.6%,最低涨幅也达到2.0%。围绕“用户体验”以净推荐值(NPS)牵引全价值链用户体验提升NPS值同比提升12%。
在全国建立了超过3.5万家智能零售网点、超过550家EDIS全屋智能服务网点,并推出50套全屋整装和智慧空间解决方案,共配置2312位专业智能场景服务技术工程师。目前,美的累计注册会员数突破8000万,美的美居APP累计服务3700万个家庭,通过直营零售变革让超过90%的线下专卖体系零售商可向美的直接下单采购,存销比降幅达到20%。
来自奥维云网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美的空调业务市占率线上37.6%、线下36.5%,双双稳居行业第一;美的系洗衣机业务市占率线上35.5%、线下27.7%,美的系冰箱业务市占率线上18.8%、线下14.7%,双双稳居行业前两强;其它家电(空冰洗之外的常见家电品类合计)线上21.2%、线下16.8%,锁定行业头筹。
最终在2021年上半年家电市场出货量下跌通道中,美的集团的暖通空调业务营收达到764亿,同比增长19.3%;消费电器业务营收达到650亿,同比增长22.5%;这一增速标志着美的家电业务已恢复到2019年正常年份,并实现同比的超越。
全网布局下的家电业务营收稳步发展,主要品类实现行业“数一数二”高质量领跑,并在COLMO等高端品牌上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背后,正是得益于“产业和消费双升级”通道中,美的推动数智驱动战略,加速全面智能化落地,为用户打造更美的智慧生活,并借助智能家居和全屋整装解决方案打开家电业务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今年以来,基于智能家居事业群的平台化优势,美的成立前装经营体,整合全品类家电,聚焦“智能家居”和“全屋整装解决方案”,实现与家装、家居、设计等渠道的深度合作,目前建设上百个家装公司联名店,从而有力撬动了美的全品类家电的协同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美的作为主要产品品类皆占据领导地位的全球家电行业龙头,可为用户提供覆盖全品类的一站式高品质家庭生活服务方案。
面向用户打造的智慧客厅、智慧阳台、智慧厨房、智慧浴帘、智慧卧室五大空间,与腾讯、华为、OPPO、vivo等超过100家生态合作伙伴深入协同。其中接入美的IOT开发者平台的产品品类累计超过100个,美的智能场景累计执行近2亿次,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美的家电产品已达到102款,最终这为美的实现从单品合作、全品类协同到全屋智能协同的跨越,实现全屋智能场景解决方案落地。
上半年,美的集团还通过“以美国、巴西、德国、日本、东盟”为突破口的全球突破战略,新培养海外自有品牌销售网点超过1.8万家,跨区域跨市场多品类联合促销活动超过500多场次;亚马逊平台prime day促销期间实现150%销售增长。此外,美的家电还接入IFTTT海外生态平台,以家用空调和除湿机为试点,以实现与全球超过600家品牌生态的互联,抢夺物联网时代的战略节点。值得注意,上半年美的集团内销实现营收999亿元,同比增长29.3%;外销实现营收740亿元,同比增长19.6%。
新战略新引擎加速落地
无论是C端的智能家居事业群,还是B端的机电事业群、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业务,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走出一条“量增利涨主业全线增长”的新通道,正是得益于新战略驱动下的新引擎持续引爆和发力。
通过“坚持科技领先,加大提升研发投入与研发成果效率,搭建全球平台,实施‘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以及美的标准走出去’等战略”,美的还进一步聚焦数智驱动,围绕用户体验进行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变革,力争成为物联网时代的领先企业。
在整体营收规模和利润双增长的背后,今年上半年美的在科技创新投入也同比增长20%,达到了53亿元。上半年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超过5千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过2千件、海外发明专利超过500件,专利授权维持量累计超过6.6万件。共计参与标准制定与修订1062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8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或设计中心近40个。
通过持续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坚持科技领先战略,持续打造产品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实现全球市场经营的新突破。最新公布的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显示,美的集团位于第288位,较2020年排名上升19位,连续六年位列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并走出一条稳步上扬的曲线。
2021年半年报发布,对于美的集团来说只是在“新周期、新战略、新引擎”驱动下的新起点。接下来,美的集团将会以“创新、突破和布局”为主基调,通过“TOB+TOC”双业务驱动,以及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的双重质变,立足五大业务板块,在持续多变的市场上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准”发展通道,不只是彻底打开家电产业上升空间,还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开启在全球商业舞台的新征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